时间:2019-11-12
项目介绍:
用三四米长的木杆或竹杆,上面绑个一尺的横杆,由十一二岁的小孩站立其上。下边表演者第一步先将杆放在肩膀上;第二步,放在下巴上;第三步,放在额头。小孩在上边做表演动作。旁边站两个人,以便保护救助。表演过程中,表演者身穿练功服,灯光打亮,早时用鼓、镲伴奏,现也播放武术类歌曲或乐段,如《霸王别姬》等。
项目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舞钢市位河南中部,地处伏牛山东部余脉与黄淮平原交接地带。现辖8个乡镇和5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645.67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舞钢市地处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武功乡位于舞钢市东部,滚河自西南苏林自然村流入,斜穿全境,地形南高北低。有罗大山、西南山寨、苏山等。全乡辖22个行政村,68个自然村,136个村民组,总人口27173人。
舞钢市地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原,文化氛围异常丰厚,民间传统文化非常活跃,武功乡的顶杆杂技也是一种民间特色的杂技表演形式之一,且具有独特性和惊险性。
项目主要分布区域: 武功乡小柴庄村
项目历史渊源:
柴建民,小学毕业以后他就开始学习杂耍技艺,后来又到安徽省临泉县居委会杂技团习艺,魏师傅教给他此绝技。本团演员柴闯也会表演。
项目现状:
小柴庄村位于舞钢市武功乡中东部,全村下辖3个自然村,总人口908人,而从事杂技、魔术表演的人员却有150余人,占全村总人口的17%,是远近闻名的杂技、魔术村。
小柴庄现有杂技团5个,一个队十几个人,民营。冬季到南方,如福建、广东、浙江、安徽等省表演,夏季到北方,如山西、内蒙古等省表演。一般为应邀或赶会,也自己联系,只要有空地,即可表演。
项目相关器具 制品、作品等
1、选定合适的承重竹竿儿或木杆儿。
2、表演中的配乐。
传承谱系:
姓名 性别 生卒年月 文化程度
第一代: 魏来安 男 1960年 小学
第二代: 柴建民 男 1965年 小学
第三代: 柴 闯 男 1977年 初中
项目特征:
顶杆儿作为一种外面流入本地,并在本地民间传承的杂技,它主要有以下特征:
1、地域性。它是由武功乡柴建民外出学习杂技,使该项技艺在武功乡流传并发展的,能表演的也只有柴建民、柴闯。其他人不会,其他地方人也鲜有人知。
2、传承性。由于该项技艺学习难度较大,练习时辛苦,很少人愿意学习。杂技的传承一般为家传、师带徒等形式。因此只有传承者练习、表演,并在学习基础上逐步加以对表演方法和配乐内容的创造更新。
3、独特性。此项杂技技艺对平衡技巧要求很高,由于杆儿顶为儿童,因此表演时对下边表演者(顶杆者)和杆顶表演者二人的技术及熟练程度要求都非常高。
主要价值:
1、科学价值。顶杆儿表演重要在训练平衡能力上,对于表演人体重比例都很有讲究。它在表演中表演技巧和方法上,传承人也不断的改进和创新,对中国杂技研究和发展有重要价值。
2、艺术价值。顶杆儿流传于民间,在表演中动作舒展优美,丰富了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特别现在在表演中配以武术类音乐或歌曲伴奏,更是向人们宣扬了中华民族奋发向上、铿锵有力的精神,鼓舞人们要有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等精神面貌。
3、和谐价值。顶杆是杂技表演。在表演时总能以独特魅力把人们集中起来,深得人们认可。因此在表演重也加深了人与人思想沟通交流,使人们更加和谐共处。
濒危状况:
顶杆儿虽凭借它的独特性、鲜活性等深得人们认可,但由于学习特别辛苦,技术要求高,还有一定的危险性,现在乐于学习的人不多。再加上经济的发展,很多人融入了经济改革的浪潮中,对顶杆儿技艺兴趣日益淡漠。外来文化及电视、网络等媒体的普及,人们生活日益多彩,顶杆儿就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面临消失。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已将此游戏文字整理记录出来,并收入《风情舞钢》一书。
2、列入五年保护计划。
总体保护规划
1、完善资料,对该杂技项目进行录音、录像,记录入档案。
2、成立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研究会对该传统杂技项目的特征等方面进一步研究。
3、保护传承人,关注传承人的授徒情况。
2013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