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市文化馆主站    |     欢迎来到非遗信息
邮箱: 电话:
非遗信息
非遗信息 > > 河南省非遗省级代表性项目

河南省非遗省级代表性项目

时间:2019-11-13

鲁山县背孜乡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背孜的“高装故事”属于插装(上装与中装采用上下直插法)。这里的“高装故事”源于明末清初年间,当时有三家山西商人在背孜街做生意,一家是“珍常店”开的是丝绸行,一家叫“老号”开的是油坊,一家叫“艺和公”开的是米醋行。为使生意兴隆,吸引远商,商行一个叫白疙瘩的人倡导背孜人去山西学“高装故事”,去的人一个叫游手摸,学的是木匠,一个叫李振奎,学的是化妆工,还有一个叫杨石娃,学的是铁匠,人称背孜的三大能人。学会回来后,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进创新,形成了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装故事”,“高装故事”利用每年的正月二十三大会三天,表演高装故事,费用由这三家生意铺负担,每家承包一装故事,扮故事时,三家生意铺在各自院内扮装,为使技巧不泄露,在未办好之前,谁也无法知晓其故事的秘密,扮好后,用布包单将“故事”严密包装,再抬出来进行表演办三年停三年,扮演的民间的故事各有千秋,从不重样。一直沿袭至今。

      鲁山县瓦屋乡的高装故事起源于明朝嘉靖年间。据传承人介绍,在嘉靖年间由山西马氏家族迁移至瓦屋街,把这种艺术形式带了过来。当时瓦屋街有一个叫“李长老”的人,开了一家卤猪肉生意铺,方圆一带很有盛名。迁来的马家有个年轻人叫马小儿在“李长老”家作伙计。马小儿,年方二十岁,手巧伶俐,做事勤快,颇得长老欢心,他利用闲余时间,独自一人呆在深宅大院扮作高装故事。李长老知道后,暗自考察觉得很有名堂,就放弃马小儿手中的伙,让他大胆来做。一个月后,马小儿出手惊人,一套有形有神、惊险奇特的高装故事摆在李长老面前。于是,长老组织全村人扮演故事,结果轰动四乡八堡。当时,瓦屋街有个火神庙,每年正月二十举行庙会,庙会期间,演出大戏及“高装故事”表演。“高装故事”无论是艺术设计,还是形式表演都是绝活,赢得了当地人的喜爱。多年后,经过艺术创新,形成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高装故事。

      高装故事是此地一直流传下来的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在每年的正月二十三演出。每年正月,过罢初五,扮高装故事的准备工作就开始了。不少村民自告奋勇,有的打铜器,有的搞设计:有写的有画的;有人跑腿,有人烧茶。商户们都大力支持,出钱出物。扮装组的工作都是隐秘的,戒备森严,谢绝观看。为把故事扮的仙、奇、险,扮装师从设计、焊拐子,绘塑,都层层把关,故事高层的小演员也是精心挑选的。“故事”总装高度一般在12米上下。分上中下三层,最高的一层为“头装”,小演员的年龄在三四岁之间,体重不能超过15公斤。多取古代戏剧故事。将剧中主角置于最高层,和主角有关的人物站在第二层。精彩之处在主角立足之处。主角多扮演女性,“三寸金莲”踩在迎风颤抖的花草枝叶上,或其他无法立足的小道具上,令观众“提心吊胆”。其技巧在于巧妙地掩藏支点。主角的“小脚”是假的,其真脚连同身体被紧裹于白布内,固定于铁拐之中,穿衣裙掩盖,尔铁拐却从第二层人物举起的衣袖中或所拿的武器中悄悄伸下,与第三层人物所站之平台连接。高装故事在行进过程中,下边有数根彩纸缠成的支杆不停地支扶高层的主角,支杆上端有弧状拐木,卡于主角胳膊窝下,以防意外。惊险绝妙的表演使观看的人为之震动、惊叹。





上一篇: 河南省非遗省级传承人
下一篇: 河南省非遗省级传承人
地址: 电话:admin@example.com 邮箱:admin@example.com
Copyright©2013 - 2019 鲁山县文化馆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7836号-1 , 豫公网安备4104020200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