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市文化馆主站    |     欢迎来到非遗信息
邮箱: 电话:
非遗信息
非遗信息 > >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 大鼓书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 大鼓书

时间:2019-11-12

项目介绍:

     大鼓书因主要伴奏乐器为大鼓而得名,主要演出形式为一人打鼓击板而歌,艺人有站有坐,所用书鼓有大有小。板既有木质的匀板或简板,也有用铁质或铜质月牙板的。唱腔曲调豫东叫单大鼓或豫东大鼓;豫西南的南阳和省内其他地方叫鼓词或鼓儿词。有的唱腔尾带哼音者,又叫鼓儿哼;豫北等地艺人以北方口音说唱,又叫大鼓京腔或打鼓京腔;豫南叫豫南大鼓或光州大鼓,其中流行在淮河以北的。又称北口、侉口或淮八鼓。流行在淮河以南的,又称南口、蛮口或淮南大鼓。

      河南大鼓书的唱腔音乐,属板腔体,艺人有“一人一腔,百人百调”之说。但在演唱中大都由一种板式为主,有的叫〔平腔〕,有的叫〔平板〕或〔二八板〕,“引子”(亦称“引腔”)、〔起腔〕、〔落腔〕、“寒韵”、〔滚口白〕、〔三字锦〕、〔五字坎〕等。演唱中所用的鼓点,有长鼓点、短鼓点、散鼓点和行腔鼓点四种。部分艺人用弦乐器伴腔。如豫北艺人,不仅增加了大鼓三弦伴腔,还仿照坠子的脚梆,将书鼓和单钹置于一个木架上,艺人怀抱三弦,一边蹬击鼓、拔,一边自弹自唱;黄河以南有艺人击鼓板并演唱、另一人弹三弦或拉坠琴伴腔的“二人班”;新蔡、上蔡一带叫“大鼓弦”;而南阳、镇平一带则称“鼓碰弦”。


项目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河南省舞钢市,是一座年轻的现代化工业生态旅游城市。位于河南中部,地处伏牛山东部余脉与黄淮平原交接地带。境内山水相依,城中有山,山中有城,依水而建,山水林城融为一体。是座风景秀丽的诗意小城。现辖8个乡镇和5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645.67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

      舞钢市地处暖温带向北亚热带过渡区,属于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舞钢市地表水资源丰富,棋布25座水库,水域面积达1.8万公顷。素有“治淮第一坝”之称的石漫滩水库,是国家水利风景区、河南省“十大美湖”。

      舞钢市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2600年前。春秋时为柏子国,后为楚所并,战国时属韩,称合伯。秦置柏亭。《辞海》1989年版载:“合伯,古地名,一作合膊。战国属韩,在今河南舞阳南。产利剑,相传韩卒所用剑戟,都出于此地。”西汉时, 此地设铁官府衙门,曾经辉煌至极。由于本地地理位置的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舞钢市地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原,文化氛围异常丰厚,民间传统文化非常活跃,河南大鼓书在舞钢市民间也有其活动的痕迹,广大的农村有它深厚的群众基础。

项目主要分布区域:舞钢市

 

 项目历史渊源:

      河南大鼓书与河南渔鼓道情(灵宝道情除外)的唱腔有诸多相似,并严格按道教龙门派的一百个字号论师排辈。因此,多数大鼓书艺人认为道情是其前身。近人徐柯在《清稗类钞》中说:“今俚俗之鼓儿词,有寓劝戒之语,亦谓之唱道情。江浙河南多有之,以男子为多。而郑州则有妇女唱之者。每在茶室手摇铁板,口中喃喃然。”。

      清乾隆时,宝丰举人李绿园在其长篇小说《歧路灯》中,写有祥符县(今开封)说唱鼓儿词的活动,可作为当时河南已有这一曲种的佐证。但就现有的调查所知,河南最早的大鼓演唱者,为清嘉庆年间(1796一1820》豫西汝阳县铁炉营村的刘登云。继至道光年间(1821―1850),该村李干荣也成为大鼓书名家。此时,豫南的大鼓书艺人,如正阳的陈黑皮、商城的常和斌、新蔡的李永明等,也均仁噪一方,并课徒传艺。其中陈黑皮的弟子,罗山具的孙立金在当地亦颇有影响。道光年间,先后有山东鼓词艺人张万年、丁海州来河南演出,张以匀板击节,称“木板鼓词”;丁则以铁板击节,用北方口音说唱,被称之为“大鼓京腔”。咸丰年间,豫南的大鼓书艺人魏元宗、刘元巾、刘元鹏曾涉足湖北演唱,并授徒传艺。安徽大鼓艺人高教濡也曾到淮滨县进行演唱活动。时,南阳县的张小个己在该县唱木板鼓词享名。豫北较知名的艺人有林具的原平、赵米贵、郝同保和傅安邦等。他们中有不少为二人班,即一人击鼓板演唱,一人弹小鼓三弦伴奏,人称“小鼓弦”。后因收入微薄,难维生计,便弃去三弦,仍由一人击鼓演唱。

      光绪年间(1875一1908),豫东、豫东南地区的大鼓书艺人与相邻的山东、安徽等地的同行之间交流频繁。其中豫东夏邑县的大鼓书艺人大部分为山东大鼓的传人。睢县、拓城、永城一带亦常有山东大鼓及安徽大鼓艺人的足迹。光绪二十二年(1896),山东大鼓艺人杨明坤随师到豫东南正阳县行艺,后来不仅落户于该县油坊店乡,还广收门徒,精心传艺,成为该县大鼓艺人的一代宗师。此时,豫南固始、息县等地的大鼓艺人除在当地演出外,还常到邻省湖北的麻城、大悟、黄安(今红安)和安徽的金寨、六安、霍邱、阜南一带献艺。南阳的鼓词艺人也与安徽淮北、湖北北部的大鼓艺人经常交流演出。所以,他们所使用的鼓和鼓架子的尺寸都较为统一,即“三寸鼓(鼓高),七寸面儿(鼓面直径),鼓架二尺七寸半儿”。就在这种相互交流演出、彼此互为影响之中,河南大鼓书的队伍逐步壮大和发展。清末民初,南阳镇平县的鼓词艺人赵文秀,因演技高超,受人爱戴,其扶鼓演唱的形象被人画于该县城隍庙东廊房的墙壁上,画像左侧还题有“劝善警恶”四个大字。此时,商城县的大鼓艺人常和斌广收门徒,精心传艺,巳成为豫南大鼓中的一大门派,号曰“常门”。民国初年。有山东大鼓女艺人到开封相国寺及郑州、信阳等地演出,但其他地方尚无大鼓书女艺人出现。

      自民国八年(1919)起,河南大鼓书在艺术上有了新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地方特色。如豫南常门传人张明元,自江浙回到光山县,除带回《永庆升平》、《三门街》和《刘公案》三部长篇大书外,还吸收大别山山歌和南方语音,改革了唱腔,被称之为南口唱法,恢得了听众。自此,豫南大鼓逐渐形成北口、南口两个地域支派。北口,用北方语音说唱,是豫南大鼓的传统唱法,又叫倚口或淮北大鼓。唱腔刚健有力,浑厚粗犷,重说少唱;南口,是在北口基础上逐渐形成,又叫蛮口或淮南大鼓。唱腔委婉柔美,有浓郁的大别山山歌风味,重唱少说。在曲(书)目上,有“北口唱案(公案书)南口唱传(《水浒传》、《白蛇传》等)”之说。豫东夏邑县的周治信、张治信以及唐东彪、唐志修、唐志军等,对流入的山东大鼓进行改革,去掉山东语言,融入河南地方音乐曲调和方言俚语,受到广大听众的欢迎。特别是唐氏三兄弟,更是名嗓一时,被誉为“唐家三盘鼓”。豫西南一带的鼓词艺人则广泛吸收地方戏曲及其他曲种唱腔为己所用,如唐河、社旗、南阳县东的鼓词艺人唱腔中吸收河南坠子因素较多,称“坠子口”,镇平及南阳县西的鼓词艺人唱腔中吸收大调曲子因素较多,称“曲子口”。此外,还有吸收河南越调、河南梆子及汉调二簧的,分别被称为“越调口”、“梆子口”和“二簧口”等。

      民国十四年(1925)以后,河南各地又涌现出不少大鼓书名家。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豫南的一些大鼓书艺人积极投身革命。1946年至1948年,河南大鼓书的不少艺人改唱河南坠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豫东、豫南以及豫西南等地,还拥有较多的大鼓书艺人。他们在各地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通过学习,提高认识,相继挖掘整理出一批传统曲(书)目,其中有的经过推陈出新,使其内容起了质的变化。与此同时,各地曲艺演出场所的条件也有了较大的改善。当大鼓艺人纷纷进入城镇曲艺厅及固定的书场演出后。不少人在唱腔和演出形式上又作了程度不同的革新,如豫东永城县的大鼓艺人革除了以往惯用的在拖腔时抖动嗓音的“绵羊腔”,井吸收坠子、豫剧、柳琴及山东琴书的优美旋律,丰富自己的唱腔。豫南的大鼓艺人刘明星、芦学林等,则在南口、北口的基础上,吸收民歌及皮影戏丑角的唱腔,逐渐形成了一种俏皮轻快、幽默风趣的“花口”唱法,在同行中很快流传开来。1978年后,传统曲(书)目开放,大鼓书演出活动迅速恢夏并有所增加,同时还出现了不少家庭班组,如豫东拓城出现了一个“曲艺村”,全村大鼓艺人超百人。此时,一些专业曲艺团队演员的艺术与文化素质较过去有明显的提高。词曲创作也有了专业人员,如南阳市说唱团的李国全与方城县大鼓演员刘建民合作,改革唱腔,增加大三弦伴奏。伴奏者采用三弦书中“说二话”的形式,与主唱者一唱一和,插科打浑,大大强化了演出的艺术效果。

 

项目现状:

     河南大鼓书在舞钢市民间也有其活动的痕迹,广大的农村有它深厚的群众基础。

 

项目相关器具 制品、作品等:  收入《风情舞钢》一书。

 

传承谱系:集体传承

    

项目特征:

      河南大鼓书的基本特征有:

      一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群众基础。河南大鼓书从酝酿到形成,一直在民间流传,保持着朴素的乡土风味和浓厚的生活气息。河南大鼓书流行区域广泛,不止局限于河南,听众人数近亿,它的爱好者遍布河南城乡。

      二是河南大鼓书演唱形式多样,风格各异。豫南大鼓分北口、南口两个地域支派。北口,用北方语音说唱,是豫南大鼓的传统唱法,又叫倚口或淮北大鼓。唱腔刚健有力,浑厚粗犷,重说少唱;南口,是在北口基础上逐渐形成,又叫蛮口或淮南大鼓。唱腔委婉柔美,有浓郁的大别山山歌风味,重唱少说。豫西南一带的鼓词艺人则广泛吸收地方戏曲及其他曲种唱腔为己所用。豫东永城县的大鼓艺人革除了以往惯用的在拖腔时抖动嗓音的“绵羊腔”,井吸收坠子、豫剧、柳琴及山东琴书的优美旋律,丰富自己的唱腔。豫南的大鼓艺人刘明星、芦学林等,则在南口、北口的基础上,吸收民歌及皮影戏丑角的唱腔,逐渐形成了一种俏皮轻快、幽默风趣的“花口”唱法。南阳市说唱团的李国全与方城县大鼓演员刘建民合作,改革唱腔,增加大三弦伴奏。伴奏者采用三弦书中“说二话”的形式,与主唱者一唱一和,插科打浑,大大强化了演出的艺术效果。

      三是河南大鼓书具有雅俗共赏的特征,既可登大雅之堂,进入城镇曲艺厅及固定的书场演出,亦可深入村街小巷。

   

主要价值:

     河南大鼓书的价值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具有较高的文学鉴赏价值。河南大鼓书虽生长于民间,但它源远流长,自清朝形成至今,兼容吸收了坠子、豫剧、柳琴及山东琴书等其他艺术形式的长处,化为己用,形成自己的特点,且保留了大量优秀的大鼓书本,在我们欣赏其独具特色的表演过程中,也从中感受到很深的文学内涵和文学感召力。

      2、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河南大鼓书演唱形式多样,流派纷呈,风格各异,表演内容丰富多彩,唱腔起伏跌宕,唱段时而激烈荡漾,时而婉约流畅,时而幽默风趣,艺术感染力极强,常能引得观众如身临其境。

      3、具有社会教化作用。河南大鼓书保留了许多优秀的经典书目,具有洗涤人们的心灵,催人奋进,积极向上的作用,并对构建和谐社会、和睦家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濒危状况:

      受现代文化的强烈冲击,河南大鼓书这一古老的艺术已离现代年轻人的精神生活越来越远,年轻观众在急剧减少,学习此项技艺的年轻人越来越少,面临青黄不接的困境。老艺人由于只会唱,不会记谱、记词,因此,好多传统经典段子都在急剧消亡,急待抢救。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收入《风情舞钢》一书

 

总体保护规划:

       对市区的民间说书艺人进行传承人申报,以戏剧曲艺家协会为基础,建立河南大鼓书培训传承基地,制订曲艺传承保护规划,拨付保护经费,对河南大鼓书进行传承保护。

                                                                                                                                                     2013年8月



上一篇: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戏曲 越 调
下一篇: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 大曲调子
地址: 电话:admin@example.com 邮箱:admin@example.com
Copyright©2013 - 2019 舞钢市文化馆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7836号-1 , 豫公网安备4104020200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