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市文化馆主站    |     欢迎来到非遗信息
邮箱: 电话:
非遗信息
非遗信息 > >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 邵庄大铜器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音乐 邵庄大铜器

时间:2019-11-12

项目介绍:

      最初时铜器社只有二三十人,乐器配制为一面大鼓,两对铙,两对镲,大锣、小锣、班鼓各一面,长杆喇叭一只。表演形式为:男女各六七人,男一队,女一队,分站两边,随着指挥者的鼓点指挥,边打铜器,边变换队形,有走交叉、转圈儿两种队形。同时还配以社火表演,对子马:一个人赶两匹马,马是人扮演的,表演者边扭边唱,唱的曲目大多是地方戏曲唱段,如《对花枪》等,也有古曲、老曲,还有自己编排的戏曲小段。狮子、大汉等参神避邪的花社表演。春节期间或谁家娶新媳妇时,为了驱邪避鬼,请狮子、大汉进屋或新房内,边打铜器边舞蹈,将恶鬼驱出。以后发展为5面大鼓,8对铙,8对镲,大锣、小锣、班鼓各一面,长杆喇叭一只。演奏方式:由指挥者手拿班鼓边打击边行走于队列之中,指挥队员打出不同的铜器鼓点。

铜器社服装由以前寻老头、老太太不穿的衣服,花花绿绿,不统一,到后来购置统一的演出服,如戏曲服装、秧歌乐队服装,颜色为黄、绿对襟衣,头裹同色方巾。演出时间由以前的清明、十月初一在乱坟岗或鬼魂出没的地方游走打铜器,到以后春节正月初一至十五或附近村庄有红、白喜事时,走村入户或进入市区表演。后改为春节正月初一至十五走村串户进行表演。

 

项目所在区域及其地理环境:

       河南省舞钢市,是一座年轻的现代化工业生态旅游城市。位于河南中部,地处伏牛山东部余脉与黄淮平原交接地带。境内山水相依,城中有山,山中有城,依水而建,山水林城融为一体。是座风景秀丽的诗意小城。现辖8个乡镇和5个街道办事处,总面积645.67平方公里,总人口32万。

枣林乡位于舞钢市区北部,东临安寨乡,南为武功乡,西南与铁山乡毗邻,西北和八台镇接壤,北以三里河为界,与舞阳县相望,素有“舞钢北大门”之称。该乡地势平坦,土质肥沃,总面积41.2平方公里,境内有三里河、韦河和滚河3条河流。许泌公路、漯舞铁路穿越全境。

舞钢市历史悠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可追溯到2600年前。春秋时为柏子国,后为楚所并,战国时属韩,称合伯。秦置柏亭。产利剑,相传韩卒所用剑戟,都出于此地。西汉时, 此地设铁官府衙门,曾经辉煌至极。由于本地地理位置的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  

舞钢市地处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原,文化氛围异常丰厚,民间传统文化非常活跃,其中枣林乡邵庄大铜器表演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具地方特色,显示着当地古朴的民风和古老的文化内涵,是民间表演艺术中最精彩、最有地方风味、最触动人心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项目主要分布区域:舞钢市枣林邵庄

 

项目历史渊源:

       此村铜器表演历史久远,源远流长,据当地老艺人回忆:此村铜器社可追溯至四代以上,记忆中首代艺人柴喜臣应为清朝末年人,他之上民间虽有此类活动,但已无据可考。

当时,创办铜器社是为了每年农历十月初一时,庄稼活已少,田里已绝少有人走动,故当地村民围着乱坟堆和鬼怪常出没之处,边打铜器边用白麻杆在滚油里一蘸,点燃后往地上一插,走过的路上插了一片点燃的麻杆,据传“鬼怕麻杆火”,所以点燃麻杆撵鬼。这时打铜器、点麻杆的目的是为了把关在城隍庙阴间地狱里的鬼放出来放放风,让它们也自由活动活动。等到次年清明那天,再用此方法将这些游荡在外的鬼魂收回来,仍然关押在城隍庙阴间地狱里。这是因为,每至清明,农活开始忙碌,田地里人们开始频繁走动,怕鬼魂出来伤害人,所以仍将它们关押起来。打铜器是为了避邪气驱鬼魂,保人们平安,因此铜器社也就兴盛起来,每年至少举办两次此类活动。

 

项目现状:

       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邵庄村铜器社日益壮大。因其古老而具乡土气息的表演,故在历年的舞钢市花社大赛中均获得最好名次,曾连续三年荣获“花社表演金奖”,1999年荣获“第六届‘农行杯’青年农民丰收锣鼓大赛一等奖”。

       近10年来,虽然传人们还存有乐器、服装和乐谱,但已很少表演了,只是以静态形式存在于村里。

 

项目相关器具,制品,作品:

      1、乐器:5面大鼓,8对铙,8对镲,大锣、小锣、班鼓各一面,长杆喇叭一只。

      2、收入《舞钢市文史资料》(文化卷)和《风情舞钢》(非遗类专著)中。

 

传承谱系:

      传承方式是由村内人员组成队员,并在队员中寻找打得好的定为传承人,即为指挥者,既负责铜器社的总体事务,还负责教学员,同时指挥队员演奏。

      姓名   性别   生卒年月  文化程度

      第一代:柴喜臣  男       未详     未详

      第二代:张铁头  男       未详     未详

      第三代:李豫    男       未详     未详

      第四代:赵合聚   男       1927年     无

      第五代:赵全德  男    1948年02月   小学

 

项目特征:

       1、枣林邵庄大铜器是民间流传下来的集体创作的结晶。具有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人员不断调整,大铜器也由最初的20多人表演发展为六、七十人。铜器最先是为驱逐鬼怪保平安,到后来节庆表演,民间喜庆之时,此铜器社即为群众带去欢乐。祭祀的时候,为了祈求平安富贵,铜器社亦去拜祭神灵。

      2、有明显的地域性。枣林乡邵庄大铜器在枣林乡邵庄村传承比较集中,周边学习的人较少。

      3、独特性和传承性。邵庄大铜器是由该村先民们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一种独特的民间音乐形式,它以动态的表现形式,形象的表达出人们的情感、价值观、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几百年世代相传,才能在今天生动的得以展现。

 

主要价值:

      1、文化价值。邵庄大铜器是该地域人们长时间在劳动生活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一种民间音乐形式,集体参与传承自然就使其成为人们相互间表达情感、理想、价值观等的载体,从其传承和表演中,能很好了解研究该地域丰富的文化内涵。

      2、邵庄大铜器作为一种鲜活的传统文化,在其传承和发展中,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沟通,为增强人与人之间融洽关系、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作用。

      3、艺术价值。邵庄大铜器作为一种活态的艺术形式保存下来,它展示出了创造者和传承者的生命动力、精神依托。它在传承中不断发生创造性的发展、改变,为音乐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体现了文化的多样性。


 濒危状况:

      邵庄大铜器虽然具有传承性、独特性、地域性等特征,具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和谐价值等,但受当今经济体制改革影响,喜欢和学习该技艺的人越来越少,传承上受到影响,急待重视。

 

已采取的保护措施:

      1、对该项目已进行资料整理,归档。

      2、已把该项技艺收入《舞钢风情》一书。

      3、成立专家委员会,对该项目进一步研究。

 

总体保护规划:

      对该项目进行录像;邀请相关专家召开专题研讨会,研究其文化内涵和发展空间;关注该项目的发展和传承,帮助培训传承人。



上一篇: 曹集铜器
下一篇: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舞蹈 苗庄舞狮
地址: 电话:admin@example.com 邮箱:admin@example.com
Copyright©2013 - 2019 舞钢市文化馆 版权所有 豫ICP备20007836号-1 , 豫公网安备41040202000141